六月上旬,拿到兒童哲學第六期,立即翻閱。這是一本<質>相當純淨又深遠、相當清朗又寬廣的月刊,每個月我都在期待它躺在信箱的時刻,一拿到立即翻閱,隨後三四天裡,更會對當期較有感受的(其實每篇都有相當感受)重新咀嚼一番。而六月號中藍劍虹老師的<可不可以說:一頭訓導主任?>,便是我再三浸泡的夏日冷泉。從首段,就給了我一頭冷水,當頭棒喝啊~~為什麼旨在教導孩子正確聽說讀寫的語文課程,無法培養出足夠的閱讀素養???
文中談到了文學性閱讀的基進性:其一、如果我們要真正多元的思維,那文學閱讀將是最佳管道之一。......轉換成「國文課」的思維來說,就是沒有標準答案。其二、如果要培養出一個能動、積極和有創造力的個體,那文學閱讀也是最佳管道。其三、閱讀旨在養成一個能動性主體......將孩子當成創作者來看待。這些都深撼我心,又撼得很自得。
中段內談到現行語文教育太著重單義性的正不正確,這使語文教育和文學教育發生了最根本的衝突。文中所附西香港作家西西詩,更讓我動念想讓班上小朋友動動腦,玩玩思考遊戲,仿做小詩。適巧,期末綜合課程告一段落,便利用來此一時間,來操作:首先我先朗讀一遍西西的詩,然後再重頭逐句朗讀並讓小朋友想想,為何作者要如此用,討論時間並不多,就放手讓他們自己玩玩。因有小朋友提出可否小組討論,我也放手讓他們自己決定。利用大約一節課(40分鐘)的集思討論(有人仍選擇自己來),都有了初步的結果,我過目後只問了為什麼如此想,並說出我的想法,並未嚴格要求的修正,最後成形。我再邀請大家上台朗讀(獨立完成自己讀,小組完成就一起來),看著他們投入的眼神,我想,這比平常的語文課,更深得其心,且悠遊了一趟真正的創作者之旅。
節錄當天的實況如下:(共十一段,只錄了九段,詢問另二段的作者要不要補錄,都謝絶了,也只好作罷。)
(丁緒慈、顏昱庭、梁芷瑜、廖千慧)
可不可以說:
一隻毛皮大衣
兩位字典
三張樹
四架鳥
可不可以說:
五株仙草
六個雀巢
七束豆花
八匹沙其瑪
可不可以說:
一滴感動
一絲開心
一頓生氣
一盆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