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991112莊子秋水(河伯與海神若的七問七答)

  這天,參與的人除了老師,(只有)還有校內老師二名和外校老師二名,人數是歷次最少的一次,所以每人得到一個小禮物:【討論手冊】一本。又因是倒數第三次了,我頗是珍惜,是故頗是放不下,這樣的人數!(雖然早就知道了,因為許多伙伴參加了選務講席)也因此遲遲未完成這篇紀錄。一週過了,仍愁雲籠罩。孩子的媽不知是否也看出我的抑鬱,弄了兩張免費的電影票,於是帶著老大文,在星期日的一大早到信義區的威秀影城,看了哈利波特7死神的聖物Ⅰ】。看完的想法中,有這麼一枚星在閃著閃著:該面對就好好面對吧!】。於是,我回頭面對了我不甚願意面對的"這天",完成紀錄的工作。  
  上次(10/29)聚會,大家對寓言遊戲的撲克牌編小故事,玩得還算投入,於是老師又介紹陳文玲老師的另一套紙牌書【找阿寶,玩創意】,及其另一本著作【越旅行,越裡面】,都可以做為心靈探索或創意啟發不錯的素材。(出版社:心靈工坊)
  



  之後,五個人共讀(輪讀方式)了【童話莊子】中的【獨腳獸與百足蟲】。聊聊自己的想法:
蓮師:我想到的是天生我才必有用。
賢師:我想起校園中有一株酸葡萄,上面有天蛾的幼蟲,仔細觀察其行進時,每隻鋼足的蠕動,就是自然的產生。
月師:我想到國學大師于右任有一次到學校演講,一位小朋友問他睡覺時,是把鬍子放在棉被外?還是放在棉被內?害得當晚老人家不得好眠。
文師:介紹李歐李奧尼的一本繪本【帝哥的金翅膀】,內容大概是:一隻從小就沒翅膀的小鳥,靠著同伴的扶持,也生活的不錯。有一天,他許願有一對金翅膀的願望實現了,同伴反而離他而去。當他用每一根根金翅膀幫助別人後,就會在原來位置上長出黑翅膀,當翅膀都變成黑色時(和原來同伴一模一樣),同伴們又回到他的身邊了。

  接下來,我們共讀了莊子秋水篇的原文,原預計要將七問七答講完,但是時間不足,進度只到第二問答。邊走入秋水中,邊談,人少,但談的多,談的深。

  秋 水 時 至 , 百 川 灌 河 。 涇 流 之 大 , 兩 涘 渚 崖 之間 , 不 辯 牛 馬 。 於 是 焉 河 伯 欣 然 自 喜 , 以 天 下 之 美 為 盡 在 己 。 順 流 而 東 行 , 至 於 北 海 , 東 面而 視 , 不 見 水 端 。 於 是 焉 河 伯 始 旋 其 面 目 , 望 洋 向 若 而 嘆 曰 : 「 野 語 有 之 曰 : 『 聞 道 百 , 以為 莫 己 若 者 。 』 我 之 謂 也 。 且 夫 我 嘗 聞 少 仲 尼 之 聞 而 輕 伯 夷 之 義 者 , 始 吾 弗 信 。 今 我 睹 子 之難 窮 也 , 吾 非 至 於 子 之 門 則 殆 矣 , 吾 長 見 笑 於 大 方 之 家 。 」
  北 海 若 曰 : 「 井 蛙 不 可 以 語 於 海 者 , 拘 於 虛 也 ﹔ 夏 蟲 不 可 以 語 於 冰 者 , 篤 於 時 也 ﹔曲 士 不 可 以 語 於 道 者 , 束 於 教 也 。 今 爾 出 於 崖 涘 , 觀 於 大 海 , 乃 知 爾 丑 , 爾 將 可 與 語 大 理 矣。 天 下 之 水 , 莫 大 於 海 : 萬 川 歸 之 , 不 知 何 時 止 而 不 盈 ﹔ 尾 閭 泄 之 , 不 知 何 時 已 而 不 虛 ﹔ 春秋 不 變 , 水 旱 不 知 。 此 其 過 江 河 之 流 , 不 可 為 量 數 。 而 吾 未 嘗 以 此 自 多 者 , 自 以 比 形 於 天 地, 而 受 氣 於 陰 陽 , 吾 在 於 天 地 之 間 , 猶 小 石 小 木 之 在 大 山 也 。 方 存 乎 見 小 , 又 奚 以 自 多 ! 計四 海 之 在 天 地 之 間 也 , 不 似 礨 空 之 在 大 澤 乎 ? 計 中 國 之 在 海 內 , 不 似 稊 米 之 在 大 倉 乎 ? 號 物之 數 謂 之 萬 , 人 處 一 焉 ﹔ 人 卒 九 州 , 穀 食 之 所 生 , 舟 車 之 所 通 。 人 處 一 焉 ﹔ 此 其 比 萬 物 也 ,不 似 毫 末 之 在 於 馬 體 乎 ? 五 帝 之 所 運 , 三 王 之 所 爭 , 仁 人 之 所 憂 , 任 士 之 所 勞 , 盡 此 矣 ! 伯夷 辭 之 以 為 名 , 仲 尼 語 之 以 為 博 。 此 其 自 多 也 , 不 似 爾 向 之 自 多 於 水 乎 ? 」
  河 伯 曰 : 「 然 則 吾 大 天 地 而 小 毫 末 , 可 乎 ? 」
  北 海 若 曰 : 「 否 。 夫 物 , 量 無 窮 , 時 無 止 , 分 無 常 , 終 始 無 故 。 是 故 大 知 觀 於 遠 近, 故 小 而 不 寡 , 大 而 不 多 : 知 量 無 窮 。 証 曏 今 故 , 故 遙 而 不 悶 , 掇 而 不 跂 : 知 時 無 止 。 察 乎盈 虛 , 故 得 而 不 喜 , 失 而 不 憂 : 知 分 之 無 常 也 。 明 乎 坦 塗 , 故 生 而 不 說 , 死 而 不 禍 : 知 終 始之 不 可 故 也 。 計 人 之 所 知 , 不 若 其 所 不 知 ﹔ 其 生 之 時 , 不 若 未 生 之 時 ﹔ 以 其 至 小 , 求 窮 其 至大 之 域 , 是 故 迷 亂 而 不 能 自 得 也 。 由 此 觀 之 , 又 何 以 知 毫 末 之 足 以 定 至 細 之 倪 , 又 何 以 知 天地 之 足 以 窮 至 大 之 域 ! 」
  
    過程中,老師介紹了蘋果電腦總裁賈士伯,2005年在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http://www.youtube.com/watch?v=Ip0hG7FXVgs&feature=related ,其中的一句話:被自己所創的公司開除,是一生中最好的事。一個想法: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有一天將會輕鬆自在。如果這是我生命的最後一天,我還願意去做的事,就是重要的事。頗值得我們參考參考。
  另外,老師也提到,尼采的【悲劇的誕生】中,國王和酒神朋友小精靈的片段:國王的一生都已完滿,要什麼有什麼,問小精靈如何可以讓自己過得和神仙一樣呢?小精靈回答:不如早點去死。頗令人玩味。
  最後,老師談到普世大眾,很多人誤解(誤用)了因果業報的意涵,宗教的確是因人設教,用因果去影響別人,也只能影響會怕的人,但其他人呢?不是要不落因果的消極擺脫,而是要不昧因果的歡喜承受隨緣變心 。而因緣果報的排列組合,善因加善緣、善因加惡緣、惡因加善緣、惡因加惡緣,都會有不同的果報。而無常的人生,無常的世界,於焉生之而存之,金剛經亦云:一切如夢幻泡影。是故不需刻意要去強求或逃避,以不昧於外界之紛紛擾擾(大小、快慢、美醜、......),面對真實的自我,好好活在當在吧!

  下次(11/26)所需文本:仙鳥小學。
  所需材料用具:色鉛筆(一組一盒),八開紙(每人一張)。
  
  

7 則留言:

  1. 我認同不是因為"一切如夢幻泡影",所以什麼事、什麼情感、什麼責任就都不用去做、不必在乎!
    就是要去做、去面對、去理解,才能學會放下!

    回覆刪除
  2. 選擇參與選務,就是希望後來能有更多時間參與這樣的活動~
    這次沒能參與討論,是我們的選擇,也是我們的損失啊~~

    回覆刪除
  3. 放不下的是
    自己深刻感覺很棒的
    對別人就一定也要覺得很棒很棒嗎?
    何以我執這麼深呢?

    今天剛把"為自己出征"朗讀完(給全班聽)
    裡面一句話:動物接受,而人類期待。
    是的
    期待才會造成失落
    接受
    時間一樣向前走

    回覆刪除
  4. 野狐禪

    百丈懷海禪師,
    是馬祖道一禪師的嗣人。
    「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
    可見他對禪門的貢獻。


    一日,百丈禪師說法圓滿,
    大眾皆已退去,
    獨有一老者逗留未去,


    禪師問道:「前面站立的是什麼人?」
    老者答道:「我某甲不是人,實係一隻野狐,
    過去古佛時,曾在此百丈山修行,
    後因一位學僧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
    我某甲回答說:『不落因果!』
    因此一答語,我五百世墮在狐身,
    今請禪師代一轉語,以希能脫野狐之身!」

    百丈禪師聽後,慈悲的說道:「請問!」
    老者合掌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
    百丈禪師答道:「不昧因果!」
    老者於言下大悟,作禮告辭後,
    第二天百丈禪師領導寺中大眾到後山石巖之下洞內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屍,
    禪師囑依亡僧之禮火葬。

    這是一則有名的公案,只為了回答學僧說一句「不落因果」,
    為什麼墮入五百世狐身?
    百丈禪師為其轉說一句「不昧因果」
    為什麼能脫去五百世狐身之苦?
    其間一字之差,實有天壤之別。

    問:「大修行的人還落因果也無?」答曰:「不落因果。」
    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報應,這種隨便胡亂的指點,錯矣!差矣!
    因為任何人都逃不出因果報應之外。
    百丈禪師的「不昧因果」,
    實乃至理名言,因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

    故無門禪師曾有頌云:「不落不昧,兩采一賽;不昧不落,千錯萬錯!」

    回覆刪除
  5.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說:「昔日米達斯(Midas)王曾在森林中久久地追尋找酒神的伴侶──聰明的西列諾斯(Se-lenus),卻沒有找到。當西列諾斯終於落到他手裡時,王就問他:『對人來說,什麼是最好最妙的東西呢?』這位神繃著臉站者,一聲不吭。後來,經不住國王的催逼,他突然發出一陣尖笑,說道:『可憐的浮生啊!命運乖舛的孩子啊!你為什麼要逼我說出你最好不要聽到的話呢?那最好的東西是你根本無法得到的──那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歸為烏有。不過,對你來說,等而次之的東西是──立刻就死。』」
    ──引自尼采《悲劇的誕生》第三卷

    回覆刪除
  6. 謝謝瓊文老師詳盡的補充
    免我再傳時的繆誤

    回覆刪除
  7. 因果有好多層次可談的,
    也可以從空性來談:
    「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共勉之!

    回覆刪除